

我區教聯體建設自2022年11月啟動以來,按照“城帶鄉、強帶弱”“先行先試、全面鋪開”原則,在全面總結試點經驗基礎上穩步推進。截至目前,我區55所公辦義務教育學校全部納入教聯體建設,組建成17個教聯體,其中共建型10個、融合型6個、特色型1個,實現了教聯體建設提質擴面、全域覆蓋,全區教育資源配置日益均衡,學校辦學質效整體提升。教聯體建設工作經驗在《湖北教育》《學習強國》、隨州日報、云上隨州等媒體刊發推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師生家長及其他群眾對教聯體建設的知曉率和滿意率均達到95%以上。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改革促建設,理順管理體制。一是城區學校實行扁平化管理。2024年春,我區撤銷4個街道中心學校,將所屬14所公辦中小學(幼兒園)全部調整為區教育局直屬管理,并根據辦學質效將上述學校納入教聯體建設,破除了教聯體建設的“中梗阻”。二是鄉鎮學校實行一體化管理。2024年秋,我區進一步將5個鄉鎮中心學校變更為“初級中學”,分別代管各鎮學校幼兒園和校外培訓機構;鄉鎮小學全部建成融合型教聯體,實行核心校單一法人制,由核心校派駐執行校長實行“一校多區”一體化管理,學校教職工編制核定到核心校統一調配,教聯體內教師無障礙打通使用。
二、以激勵促交流,優化師資配置。出臺《曾都區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工作實施方案》,確保城鄉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工作有章可循。一是提高輪崗教師待遇。區級財政給予專項資金支持,落實交流輪崗教師的生活、交通補貼等應有待遇。二是完善職稱評聘制度。將城區學校教師到鄉鎮學校交流輪崗一年期以上的工作經歷視同農村學校工作經歷,作為申報高級教師、湖北省特級教師、湖北名師的必要條件。三是健全榮譽表彰機制。對推薦到市級以上表彰的城區教師,要求必須有一年及以上的鄉鎮學校工作經歷。四是暢通干部選用渠道。加大交流輪崗教師考核結果運用力度,在選拔任用中層以上管理干部時,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有到鄉鎮交流輪崗經歷的教師。這些措施激發了我區教師參與交流輪崗的熱情。2024年,全區城鄉義務教育學校交流輪崗一年及以上的教師達234人,占比近7%,超出了省定標準2個百分點,其中骨干教師119人,占交流教師的50.9%,均衡優化了教聯體內師資配置。
三、以制度促規范,保障長效運行。為提升我區教聯體建設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水平,我們在深入調研和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推動出臺系列化內部管理制度,加快建立一套務實管用的教聯體運行管理制度體系。目前,已草擬《曾都區教聯體建設考核評價標準(試行)》《曾都區教聯體專項經費考核分配辦法》《曾都區融合型教聯體學校干部選拔任用工作制度》《曾都區融合型教聯體崗位設置管理制度》《曾都區融合型教聯體教師獎勵性績效工資分配制度》等相關制度,正在征求意見,在完成相關流程后從今年春季學期正式實施。
四、以聯動促融合,提升共建質效。一是實行管理共進。定期組織核心校校級干部參與“校校行”活動,與各成員校管理團隊“面對面”,了解共建需求,破解發展難題。二是實現資源共享。教聯體內各類活動實行聯建聯辦,促進校際間深度合作;通過開展聯合教研、教學觀摩、經驗分享等活動,推動學科教師素養整體提升。三是實施數字賦能。2024年,區財政投入1千余萬元,為39所學校新建云計算機教室65個、添置數字化終端3575臺;新建了曾都區全鏈接教學平臺,為教聯體開展“三個課堂”(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課堂)、網絡教研提供了物質保障,實現師資共享、課程資源互補。
五、以督導促落實,推動工作進步。一是狠抓工作部署落實。每學期開學時重點督查教聯體建設工作安排布置情況,將教聯體建設工作列為責任督學入校隨訪督導重點項目,納入學校年度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二是組織開展專題調研。組成專項督導組深入各教聯體成員校,通過座談交流、查閱資料、隨機訪談等方式開展調研,查找分析存在的問題,協助解決實際困難,總結推廣可供復制的經驗做法。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優化教聯體管理體制,健全教聯體運行制度體系,完善教師交流輪崗、探索融合型教聯體人財物共用共管機制,不斷提高建聯體建設成效,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為奮力譜寫教育強市新篇章貢獻曾都力量。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曾都區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