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一場以“走進紅色地標九口堰”為主題的群眾性紀念活動在此舉行。當晚,革命烈士孫志蓋的英雄事跡成為精彩動人的篇章。
“從被進步思想觸動的青年,到舍身倒在革命路上的烈士,孫志蓋用40年時光,書寫了一曲蕩氣回腸的英雄贊歌?!被顒蝇F場,曾都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宣講員葉璐走上講臺,深情講述革命烈士孫志蓋的一生。臺下,端坐的孫志蓋長孫孫兆衛眼中泛起淚光,緊握的雙手難掩內心激動。
時間回溯至1890年,孫志蓋出生于湖北隨縣洛陽店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彼時,他本可承襲祖業,過上安穩富足的鄉紳生活,但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的慘狀,一顆救國救民的火種在他心底悄然點燃。
1936年,當地土匪橫行,鄉鄰深受其害。孫志蓋毅然挺身而出,牽頭組建“黃學”自衛隊,手持竹杖帶領鄉親們抵御匪患,成為守護一方安寧的“帶頭人”。1938年,鄂豫抗敵委員會政治工作隊進駐九口堰,孫志蓋與新四軍戰士徹夜長談,革命信仰的光芒照亮了他的前路。 這一晚,他找到了畢生追尋的方向。
此后,孫志蓋的人生徹底與革命事業緊緊連在一起。他將自家宅院騰出來,作為隨縣委縣政府的辦公地;散盡多年積蓄支援抗戰,還親手將兩個兒子送上抗日前線,用行動踐行“家國為先”的誓言。
1941年,隨南遭遇嚴重旱災,田間顆粒無收,百姓饑腸轆轆。時任隨南縣抗日民主政府副縣長的孫志蓋,在動員大會上作出一個震撼全場的決定:捐出家中僅存的二十石糧食。災荒歲月里,他沒有端著“官員架子”,而是卷起褲腿走進泥濘水田,與農民并肩插秧;為解物資短缺難題,他帶領群眾燒木炭、編竹器發展生產,還親自押運貨物,冒著生命危險穿越敵人封鎖線,為百姓換回急需的生活物資。在他的帶領下,隨南縣不僅成功戰勝災荒,更超額完成邊區公糧任務,成為鄂豫邊區的“模范縣”。
皖南事變后,隨南抗日根據地陷入敵人重重包圍,陷入絕境。已是52歲的孫志蓋卻臨危不亂,率領縣大隊奇襲漢陽敵人物資站。戰斗中,他手持短槍沖鋒在前,帶領隊員奪回大批寶貴物資,成功打破敵人的封鎖,為根據地守住了“生命線”。
革命路上的考驗,遠比想象中殘酷。1945年,敵人抓走孫志蓋的妻子,對其嚴刑拷打,試圖逼迫孫志蓋屈服。他在無人處掩面痛哭,可擦干眼淚后,只留下一句堅定的誓言:“干革命總會有犧牲,我寧死不做兩世人?!?/p>
同年12月,更沉重的打擊接踵而至——長子孫文虎在運送抗戰經費時不幸被敵人殺害。強忍悲痛,孫志蓋安葬好兒子,轉身再次投入緊張的抗戰工作,將喪子之痛化作前行的力量。
1946年,孫志蓋響應組織號召,遠赴東北參加解放戰爭,后任鶴崗市副市長。1950年春節,身在異鄉的他提筆寫下家書,字里行間滿是對故土的思念:“洛陽是生我哺育我的熱土……”誰也未曾想到,這封飽含深情的家書,竟成了他的絕筆。
七個月后,因被敵特分子毒害,孫志蓋倒在了工作崗位上,享年61歲。
他用一生詮釋了“革命者”的擔當,而這份擔當,也刻進了家族的血脈?!盃敔斒请S南抗日根據地的核心建設者之一,大伯孫文虎同樣在救亡圖存的斗爭中英勇獻身。他們是孫氏家族‘一門兩忠烈’的杰出代表。”活動現場,孫兆衛向記者分享家族故事時,語氣中滿是自豪。
今年恰逢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孫兆衛歷時三年撰寫的《我的爺爺——烈士孫志蓋》一書前不久正式出版?!白鳛榱沂亢笕?,這本書是我們獻給爺爺最好的禮物,希望革命后輩永遠銘記歷史、緬懷先烈,把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和偉大抗戰精神一代代傳下去?!?/p>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曾都區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