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府河鎮麥林崗村,劉大寶的17個蔬菜大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走進大棚,翠綠的黃瓜順著藤蔓垂掛,工人們熟練地操控軌道運輸車,將新鮮采摘的黃瓜快速運出棚外。棚外,一輛貨車正在裝貨,劉大寶的父親劉德勇擦著汗,滿臉笑意:“今年已經賣了20萬元,這批貨得趕在月底前發完?!?/p>
去年,劉大寶租下村里的大棚種植黃瓜和青茄子。在他創業過程中,村里全力支持,不僅保障水電供應,還幫忙維修設備、協調政策?!暗喂嗉夹g省水又省工,軌道運輸也省時省力?!眲⒌掠聦ΜF代化種植技術贊不絕口。
在沙門鋪村,“80后”新農人廖冬生正蹲在新型斜面溫控大棚里,專注查看青西紅柿的長勢。通過人才引進政策,廖冬生流轉村里60畝土地,建設智能大棚,帶動20多名村民就業,人均年增收過萬元。
“自己育苗,試種新品種,風險可控。”廖冬生掏出手機,展示在云南學習時拍攝的視頻,“下半年還要去學習自動化技術,給大棚升級設備,以后在手機上就能遠程操作?!比缃?,廖冬生大棚里的黃瓜、青茄子和青西紅柿等作物,年產值共約100萬元。他還計劃再流轉40畝土地,打造蔬菜產業園,“希望能帶領更多鄉親在家門口掙到錢?!?/p>
近年來,府河鎮把生態綠色有機農業作為產業轉型的核心方向,大力推進 “一點一帶一片”建設,打造千畝有機蔬菜示范帶和萬畝香稻示范片。該鎮農辦負責人介紹,通過與省鄉投集團合作,引入智慧農業項目,并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桃膠、田園綜合體等特色產業。像劉大寶和廖冬生這樣的新農人,正是鎮里“保姆式服務”的受益者——從免費申領地膜、開展技術培訓,到完善基礎設施、拓展市場渠道,一系列政策紅利正不斷轉化為農民實實在在的收入。
為激發能人返鄉創業熱情,府河鎮積極組織村黨組織書記外出學習、開展座談會等活動。目前,全鎮已有70余名新農人投身生態農業,帶動500余戶村民增收,一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正在府河鎮徐徐展開。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曾都區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是否繼續?